改变军服从这一批受训者开始是智瑶进行的第一步,才不会一下子在智氏全面推广。

说白了,很清楚会出现争议的事项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最好,又不是什么过于急切的事情,何必一下子用无比猛烈的方式去进行呢?

智瑶需要证明的是改革有益处!

先在小范围完成证明,再进行推广,事态不紧急为前提,无疑将是非常明智的做事方法。

“棉花的原产地在阿三和阿拉伯那边?现在找棉花明显不现实,不但路途遥远到可怕,不作为大一统王朝,没有相关的威慑力,派出去的人不知道会被沿途哪个国家或部落干掉”智瑶双眼没有聚焦地看着缓慢飘落的雪花。

以为张骞是怎么走那么远的?没有背后的汉帝国,不用匈奴人动手,各种杂胡就该截杀,西域各国也不可能张骞想拿什么就给什么。

人类是在繁衍的过程中从大自然发现对发展有益的物种,包括各种食物以及用得上的材料。

智瑶再怎么都是来自后世,目前的人们不知道某类物品有什么用处,他因为见识多的关系总是能够比别人更早利用起来。

这种优势会一直被智瑶利用下去,哪怕他最终没有完成政治的各种目标,仅仅是做了各种“发明”对整个文明也是极有好处的事情。

一直以来比较可惜的意见事情,便是智瑶的食谱无法用开饭馆或酒楼的方式推广出去。

不开玩笑,当代的商业都是集中在贵族之间,理由当然是贵族既有私军也有属民,他们互通有无的商品数量比较庞大,并且他们有那个资源去进行贸易。

普通人?他们现在大多是一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在进行交换,好多人一辈子都未必见过任何一款钱币。

相当一部分的普通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,连财产都没有的前提下,贸易跟他们的关系可能是某天被主人卖掉。

智瑶想到保暖相关,主要是思考智氏的未来,包括成功代晋或着实难以分晋情况下的先期扩张方向。

“大肆养鸭鹅,有可行性吗?”智瑶无法得到棉花,开始往这个方向思考。

鸭鹅身上的羽绒啊!

无法得到棉花,使用羽绒来制作御寒的衣服应该最合适了。

只是,多少鸭鹅才足够一件羽绒服的材料?智瑶想着想着自己笑出声来。

“公孙?”子贡经常发现智瑶很爱走神,并且总会不知道想到什么而发笑。

他这一次是带着重要过来,赵氏同意拿出“邯郸”来跟智氏置换封地,提出的是智氏拿“彘”地去交换。

这个“彘”地本来属于荀氏,后面智瑩自行独立有了智氏,中行吴时代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;因为智瑩的分裂,同时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的中行吴就此用“中行”来作为前缀,“彘”地也就成了中行氏的封地之一。

另外“中行”不是什么地名。晋文公称霸时期设立三军三行,城濮之战期间荀林父是晋文公御手,一年后,晋文公设立“三行”来准备应对胡人的入侵,以荀林父为中行将,自此荀姓产生新的支系,也就是中行氏了。

听到汇报的智瑶只是稍微一愣,随后露出了凝重的表情,说道:“如此,我家卷入南疆战端?”

摆明了的事情,无非就是赵氏无法承受在解决范氏上的损失,又发现智氏在旁边冷眼盯着,拿出“邯郸”跟智氏交换“彘”地只是一个由头,真正商谈的是赵氏以其它的什么代价介入对范氏的攻击。

魏氏同样经受不起长期的开战,尤其是会在交战中折损本就显得捉襟见肘兵力。

那样的现状之下,智氏不会愿意看到魏氏因为忌惮智氏重新跟赵氏合流,哪怕赵氏不再提“邯郸”的置换问题,智跞也会找到合适机会介入对范氏的作战。

子贡对智瑶立刻反应过来没有觉得意外,说道:“主吩咐公孙往‘邯郸’。”

提出获得“邯郸”的人是智瑶,不管历经的过程怎么样,不免会让智跞认为智瑶有所布局,理所当然就是让智瑶放手施为的呀。

“‘邯郸’这样就到手了?”智瑶原以为需要对赵氏开战,才有可能获得呢。

在智瑶的布局中,智氏以后就是先向东面和东北扩张,会让

“邯郸”的归属显得比较关键。

“在我的布局中‘邯郸’是一个很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啊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