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此,晋国的君臣非常感兴趣,想要趁这一机会重新恢复对诸侯的影响力,谋图重新伸张霸权。

他们甚至连干涉理由都找好了。

“曹亡,亦是绝祀,确实应当伐宋。”智瑶先确认立场,随后又说道:“然,伐宋必使其归吴。宋归吴,吴争霸中原有宋为盟,再无辎重之忧也。”

邾国虽然也是吴国的盟友,可是邾国国弱民寡,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吴国争霸中原起到太大的帮助。

宋国不一样,他们的势力范围不小,人口和生产力也不差。

一旦宋国站到吴国那一边的话,等于是曾经的晋国为了跟楚国争霸争取到宋国的作用那般,甚至宋国对吴国的作用会更大一些。

摆明了的事情,宋国从根上去灭掉曹国,他们为的就是统治曹国,还因为是殷商后裔更遭人忌惮,能不拿出拼命的架势来抵抗诸侯联军的讨伐吗?

必须要承认的是宋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差,他们一度单独扛住了高光时刻的楚国。

尽管宋国是劣势的一方,可他们就是顽强地扛住了兵锋正当锐利的楚国,好些战役还能打得有来有往。

那样还觉得宋国是个弱国,该是多么瞧不起楚国啊?

智瑶问道:“诸家皆以为应当出兵?”

其实,智申本身也倾向于出兵的。

晋国打了五六年的内战,后面不是跟齐国打就是跟郑国打,刚刚又打了一场灭掉中山国的战争,连续的高烈度用兵,还想着明年继续?

智申简约地说道:“机会难得。”

是吧?敌对状态的郑国都派来使节团,说明郑国有软化的迹象。

同时,有那么多国家派来使节团,好像晋国不用多么费劲就能重新成为带头老大哥的绝佳机会?

重新恢复霸业对晋国君臣是一种执念,认定那是自己的天命。

那么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了呗。

大家都认为应该出兵,智瑶不适合去唱反调,只是有些丑话还是应该说在前面。

“今下吴国锋芒正锐,宋国心怀搏命之志。大人需言告众家,不以全力出兵讨伐,胜败难料。”智瑶说道。

这一下智申有点被惊到了,问道:“瑶如此看待?”

明摆着的事啊!

晋国虽然获得了对中山国的胜利,各个家族陷入疲软期却是不争的事实,不单单是部队的疲劳度太高,后勤物资上面也相对拮据。

智申当然愿意相信智瑶的判断,一时间对讨伐宋国心生迟疑。

智瑶说道:“大人可与中军佐、上军将……,协商如何出兵,众家出兵多寡,诸侯出兵多寡。不可一言否决。”

现在智氏的一家之主又是“元戎”了,以常理国战当然是担任“元戎”的家族出兵更多一些。

打宋国的话,肯定是会让宋国投靠风头正盛的吴国,他们两家结合起来,集结的军队最少也有个十来万。

谋求联盟讨伐宋国的列国呢?除了郑国的实力能看之外,其余的诸侯才能出多少兵力?

只是郑国未必会多么出力,顶天就是两万,不会再多了。

以卫国来说,出动五千军队算是极限。

鲁国估计能出动一万左右?

薛国和滕国绝对像以往那样出动一两千人充当摇旗呐喊的拉拉队。

上面说的是出国作战的各国兵力,不是打本土保卫战的境况。

并且他们的军队质量就摆在那里,卫国、鲁国、薛国和滕国跟宋军打可能是个一比二的情况,跟吴军交手可能会是一比三;郑国跟宋国应该是一比一,对上吴国打个一比二?

说一千道一万,到时候晋国还是要扛起最大的重担。

晋国真的出兵,少说也是两个满编军团,兵源素质还不能随便糊弄,以当前各个家族的现状,能保证吗?

出兵了,打平了,或是输了,暴露出晋国现阶段的疲软,势必会让吴国北上的热情更足,接下来该是从晋国年年跟楚国大战,变成年年跟吴军血拼了吧?

“尽管引而不发一样会被轻视,可是总比输了好啊。”智瑶反正是不赞成出兵的。

他甚至觉得郑国正在祸水东引,或是试探晋国虚实,反正就是不安好心。

------题外话------

近期的更新时间会有点乱,大家体谅一下哦。